兒童項目之文峰在行動——走進貴州(一)
▌文峰基金會 /文
南通市文峰慈善公益基金會經過2021年對兒童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以及與寧夏、陜西兩省從事兒童工作的社會組織的合作,對兒童發展與保護領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未來,文峰基金會將更加聚焦于縣域及鄉村內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兒童的生活現狀,致力于通過“陪伴-教育-賦能”的模式增強兒童自我保護意識、提高社會情感水平,鼓勵兒童參與社區事務治理,打造兒童友好的社區和家校環境。
自2021年11月,項目組對云南省和貴州省共計40余家從事兒童相關工作的社會組織進行了訪談,同時就項目的未來發展方向與多位行業資深專家深入探討。2022年3月,項目組前往貴州省9個縣市,開展調研工作。
赫章縣
赫章縣是我們探訪的第一站,一路上,遠山連綿不絕,我們的車子穿梭在山與山之間,過了中午才最終抵達。赫章縣壹加壹愛心公益協會的負責人姚建勇早早在路口等待著我們,才一見面便熱情地將我們迎進了辦公室。
建勇對我們說,雖然有了政府的政策,從前深居山村的困難家庭有機會搬來縣城居住并且政府為他們配備了齊全的生活設施,但許多搬遷而來的兒童在陌生的城市中仍然缺乏融入感和歸屬感。生活條件硬件上的改善并不能彌補精神和心理上的匱乏,建勇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和資源為搬遷社區中的兒童提供心理上的服務,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
走訪野馬川鎮羅家壩社區
我們跟隨建勇來到赫章縣下轄的野馬川鎮,這是距離縣城最近的鄉鎮,也是建勇的老家。相較于縣城中擺滿圖書的社區圖書館和每周規律開放的兒童之家,野馬川鎮的社區圖書館則顯得有些空曠,兒童之家也主要以寒暑假開放為主。接待我們的社區主任對我們說,大家都希望能把兒童之家開起來,但目前人手不夠,專業能力也不夠,社區想為兒童提供心理服務卻始終有心無力。
參觀社區圖書館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威寧縣聚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陳玲是個非??蓯鄣哪贻p女孩,因為熱愛社會工作,想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家鄉。大學畢業后回到威寧縣,注冊成立了威寧縣第一家社會工作機構。
見到我們后陳玲拉著我們熱情地介紹她所服務的搬遷社區,告訴我們社區中的年輕人大多離開縣城外出打工了,留在這里的以老人和孩子為主。但由于老人們大多不識字,孩子們的學業輔導成了一個大問題,老人們長居山村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不再適應搬遷至縣城后的生活,這些問題與需求都需要社工陳玲和她們小伙伴們著手解決。
訪談中,陳玲和她的小伙伴告訴我們,她們都是來自距離縣城兩個小時車程的得坪村,那里被大山包圍著,孩子們并沒有任何社會服務資源,她們更希望自己的服務能夠觸達到山村里的留守兒童。為了了解當地的情況,我們大家匆忙吃了午飯,趕往得坪村。
走訪野馬川鎮羅家壩社區
得坪村與外界的聯系只有一條依山而建的狹窄公路,快遞也只能送到鎮上的快遞代收點。平日里村民吃自家種的菜,而調味品則需要抽時間到鎮上采購。我們提到在山村開展社會工作需要翻山越嶺一家一戶的走訪,遠比在城市社區辛苦得多,有些擔心她們幾個女孩子是否應付得來,兩個女孩子笑意盈盈地回答我們:“當然沒問題,因為這里就是我們的家呀。”
安龍縣
結束位于貴州最西邊的威寧縣行程,我們開始南下奔赴第三個目的地——安龍縣義工聯合會。
機構負責人聶順貞給我們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常來服務站點的一個小朋友不喜歡和其他人合作,他就設置了很多需要小朋友組隊合作的游戲,“單打獨斗”的小朋友在幾次失敗后不得不試著和其他人組隊,之后竟意外地收獲了來自其他小朋友的歡迎,現在不僅不再是“霸道的獨行俠”,反而成了一呼百應的孩子王。
我們好奇曾經走南闖北的順貞為什么最終選擇在安龍成為一個公益人,他笑了笑說自己本來就是從安龍縣的村子里走出來的人,還是惦記著能回鄉服務自己的家鄉,講到這里,我們的行程又臨時做了調整,決定和順貞一起去看他從小長大的村子——歪納村。
歪納村深藏在安龍縣連綿不絕的大山之中,一條蜿蜒的公路在山間怎么走也走不到頭,眼前的山頭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卻永遠還有下一個擋在我們的前方。直到我們的眼前只剩下山和云,才終于來到了歪納村。
村口就是歪納小學,校園不大,有一個小小的籃球場和一棟三層的教學樓。自從去年之后,村里的學生到了三年級都要轉去鎮上的小學讀書,現在學校里只有一個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的學生。學前班的小豆丁們正圍著老師說些什么,一年級只有5個學生,二年級只有6個學生,都安安靜靜地做著老師布置下來的作業。
校長說雖然學校的學生不多,但是現有的老師依舊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學校原有的老師年紀大了,只能教教語文數學之類的基礎課,學生們的英語和拼音都依靠每年來支教的大學生,至于城市中學生們必修的音體美和自然課目前沒有能夠教課的老師,更不要說心理輔導和社會情感這一類的服務和課程。校長望著我們滿眼的期待,反復說著“非常歡迎你們來我們學校開展項目”。群山環繞的小小校園里的孩子和老師們,讓我們久久不舍離去。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在紫云縣,我們遇到了一群年輕的公益人,他們走向過更遠的世界,卻選擇回鄉與家鄉共同成長。紫云縣摯愛公益協會,是由來自紫云縣各地的大學生組織共同運營。機構的三名小伙伴都是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在訪談的過程中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還在學習和摸索”,盡管如此,他們對服務的搬遷社區卻有著很深刻的了解。
他們的服務從慶祝民族節日到為鄉村小學募集書籍,大大小小也多有涉及。沒有專職人員就抽出周六日和寒暑假做服務,沒有資金支持就聯系一切可能的物資捐贈,談及一切實際而現實的困難他們都是一笑而過。關于未來,他們也表示自己還年輕,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無論之后會怎樣,這個機構一定會運轉下去。”他們笑著對我們說。
惠水縣
我們在惠水縣遇見的誠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雖然也才成立不久,但得益于負責人有著多年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經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成熟的機構應有的面貌。
我們到達的惠水縣的那天有幸參觀了機構在搬遷社區為兒童開展的繪畫活動。一進門,提前等候的小朋友便跑過來圍住了社工,有的小朋友幫忙擺放桌椅布置場地,有的拉住社工說起自己的“小秘密”,還有的熟練地接過簽到表進行簽到。
我們注意到許多小朋友并不是獨自參加活動,而是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既要幫助弟弟妹妹擺好座位,還要忙著和同齡的伙伴打招呼,小小年紀就有了幾分“小大人”的模樣。這樣的孩子在搬遷社區較為常見,這里的許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后,家中較大的孩子就會分擔一部分照顧弟妹的工作。
機構的負責人呂香君告訴我們,工作人員會為來參加活動的兒童建立檔案,記錄他們的家庭情況,并保持跟進,對處于困境的兒童和家庭會進行走訪和干預介入。每次活動結束后工作人員會收集兒童的反饋和建議,為下一次的活動提供經驗和基礎。
我們還在路上,故事還在繼續......